【金川防水知識】綠色建筑難本土化
今年6月5日是新環保法實施后的首個“環境日”,主題是踐行綠色生活。隨著全民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的提高,選擇低碳、節儉的綠色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其中,綠色建筑以其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特點被社會逐漸認同。
然而,百姓參與度不高,行業盲目照搬國外技術等問題在我國綠色建筑行業不斷凸顯。專家建議,應增強公眾對綠色標準的認知度,探求綠色建筑本土化,并從源頭上理順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建筑質量終身責任追溯機制,讓各方叫好的綠色建筑生根、發芽、快速成長。
百姓自帶“監測儀”倒逼推行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實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2006年4月,我國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成為國際上為數不多的成體系建立綠色建筑標準的國家之一。
“然而,制約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的因素不斷凸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綠色建筑推行中對百姓重視不足,百姓又對綠色建筑認識模糊。”深圳市建設科技促進中心主任謝東說。
“很多綠色建筑都在申請國家認證的星級標準,但目前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中卻遺漏了重要的人均指標。一個三星級的綠色建筑中,每平方米究竟容納多少人工作、生活。不考慮人均指標,再高效的建筑也會有浪費。”上海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張宏儒說。
“國家通過補貼鼓勵推行綠色建筑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擔心拿著補貼上星級的綠色建筑把真正的綠色建筑擠沒了。”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青說,“補貼可用于組織綠色建筑行業的高端技術人員對綠色建筑欠發達地區宣傳、培訓,鼓勵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做樣本工程。”
“當前國家制定綠色建筑標準的受眾群體是行業,在綠色建筑推廣的過程中,尚需建立一個站在百姓立場、通過大數據讓公眾可自我衡量、感知綠色的標準,這個標準無需行業制定和機構證明,可與政府規范并行推行。這就相當于百姓自帶‘實時監測儀’,倒逼開發商推行綠色節能建筑。”她說。
探求本土化、低成本的綠色建筑之路
沒有圍墻和大門,沒有遮擋左鄰右舍的通風道,市民可在架空大堂里享受綠意和小憩,通過展示系統了解綠色建筑科普知識……這是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大樓的設計風格。建科大樓包含土建、機電設備、內外裝修在內的每平方米成本不到4300元,在深圳屬于辦公樓平均造價偏低的水平,其單位建筑面積年均能耗較當地同類建筑平均水平低59%。
玻璃幕墻封閉造出的高溫空間,復雜技術帶來的高消耗、高舒適環境……招商地產綠色研發與應用中心技術總監林武生說,發達國家的建筑消費建立在高成本基礎上,如果國內綠色建筑完全參照國外標準和運營模式設計,將造成綠色建筑反而能耗更高的情況。應從國情出發,延續低能耗社會的生活習慣與傳統進行設計,反對照抄國外模式。
在招商地產總部的會議室,窗上安裝了一塊遮陽板,經過反射,使室內得光率更高。沒有遮光板時,陽光只能照進屋子的三分之一。“綠色建筑不是簡單地引進價格高昂的綠色技術或產品,而是從細節控制資源、能源消耗。”林武生說。
政府多措并舉管理開發商
當前建筑開發數量可觀,在粗放經營下開發商仍可獲取高利潤,絕大多數開發商缺少足夠動力發展科技,也不愿在可能增加技術風險和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推行綠色建筑。
“市場上的開發商參差不齊,如果盲目‘一刀切’過分強制市場做綠色建筑,造假、偷工減料等現象將接踵而來。”葉青說,“應當在政府投資的項目先試先行,強制規定綠色標準,同時加大投入用于國家示范項目。”
安徽地平線建筑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海東認為,在建筑全過程中,法律法規的脫節、監管不嚴也使部分開發商“鉆了空子”。自2014年以來,商品房進入“質量報復周期”,多地商品樓“未老先衰”“未立先倒”,屢次成為嚴重質量事故的主角。為防事故,國家早已出臺建筑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全國多地也建立起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但落實上顯然有待加強。
“現在很多條例不是老百姓拿來維權的依據,國家應從源頭上理順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建筑質量終身責任追溯機制,加大建筑運維期間的違法成本,對房屋質量問題‘零容忍’。”謝東說。